中国地震区域分布广且地震灾害严重,是世界上地震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我国将8度及其以上地区称为高烈度地震区,我国国土面积在高烈度地震区的分布比例约为17.5%,所有的直辖市、省会城市均属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可见,中国城市化发展面临严峻的抗震设防工作。
第五代中国地震区划图:实施国土全面设防
政策要求
国家目前也越来越重视建设工程的抗震强度,在2021年9月1日实施的《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中进行了明文规定。
《建设工程抗震管理条例》节选
第十六条 建筑工程根据使用功能以及在抗震救灾中的作用等因素,分为特殊设防类、重点设防类、标准设防类和适度设防类。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不低于重点设防类的要求采取抗震设防措施。
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新建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建筑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发生本区域设防地震时能够满足正常使用要求。
国家鼓励在除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中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提高抗震性能。
第二十一条 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对存在严重抗震安全隐患的建设工程进行安全监测,并在加固前采取停止或者限制使用等措施。对抗震性能鉴定结果判定需要进行抗震加固且具备加固价值的已经建成的建设工程,所有权人应当进行抗震加固。位于高烈度设防地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学校、幼儿园、医院、养老机构、儿童福利机构、应急指挥中心、应急避难场所、广播电视等已经建成的建筑进行抗震加固时,应当经充分论证后采用隔震减震等技术,保证其抗震性能符合抗震设防强制性标准。
技术原理
传统抗震结构:由结构主体吸收能量
消能减震结构:由消能减震机构和结构主体共同吸收能量
隔震结构:由隔震装置吸收能量
不同抗震结构震时运动示意图
传统抗震结构需耗费大量建筑材料,在震后损伤严重、难以修复。减震结构有效保护建筑主体部分,隔震结构已经承受住大地震的考验,表现出良好的抗震性能,目前是公认的最有效的抗震新技术。
隔震技术
基础隔震技术是在建筑上部结构与地基之间增加一层柔性耗能层,达到“隔震”、“吸震”作用,地震时上部结构作近似平动,结构反应仅相当于不隔震情况下的1/4-1/8(强震观测结果可达1/2-1/16),从而"隔离"了地震,达到了减轻地震对上部结构造成损坏的目的,而且建筑装修及室内设备也得到有效保护。
改造方案
减震技术
减震技术(结构消能减震技术)是在建筑物薄弱处(一般为建筑物1/2-1/3处)设置耗能装置,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屈曲约束支撑的实际应用
手机看片福利视频高科典型产品
减隔震技术已经成熟并广泛应用于建筑结构中,可有效降低地震危害,改善结构的抗震性能。手机看片福利视频高科作致力于成为国内外建筑声环境及振动控制行业的领航者,依托完善的研发创新体系和高效的研产销一体化运营机制,矢志打造更智能、更安全、更宁静、更绿色的生产生活环境。
联系电话:工业领域 18601048728 莫先生 建筑领域 15801622688 李先生
联系电话:工业领域 18601048728 莫先生
建筑领域 15801622688 李先生